先給大家分享一組數據,2月3日國務院新聞發(fā)布會上,工信部發(fā)言人表示,2月1日,新冠核酸檢測試劑日產量已經達到了77.3萬人份,是疑似患者的40倍,已經基本滿足要求了。
3月6日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工信部的數據顯示,檢測試劑盒批準上市到3月5日,累計供給了1537.4萬人份,日均供應34.16萬人份,生產企業(yè)庫存還有大約200萬人份,可以說完全滿足全國的檢測需求。
另一方面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大幅度下降,此時對于檢測的需求開始減弱,市場開始萎縮,當然市場萎縮的另一個原因是流感季逐漸過去了,發(fā)熱門診量也在下降。那么此時繼續(xù)申報新冠產品注冊是否有價值呢?
肯定是有的,新冠產品作為一個疫情防控戰(zhàn)略產品,它的市場價值、防控價值遠遠大于經濟價值,2周之內冒出近百家新冠核酸試劑產品,目前已經批準的核酸產品有10家,這些新冠核酸產品大多沒有經過臨床試驗,只有少數產品有經過一定的臨床樣本驗證。
快速申報也意味著,短暫的生命周期,1年的有效期決定了這是一個戰(zhàn)略產品,后續(xù)如果想要續(xù)證,需要提交相應的臨床試驗數據。
壹
那么問題來了,臨床試驗該怎么去做??
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數據顯示,截至3月5日,全國多個醫(yī)院的臨床試驗因為缺乏臨床樣本而撤銷,這些還是治療新冠病毒藥品臨床試驗,對于檢測試劑就更是排不上隊了。
我們回頭再來看,新冠核酸檢測產品到底值不值得去投入做臨床試驗,這個還真不好說,但是我知道已經有企業(yè)在這么做了,未來5年期的注冊證或許市場上還真的會有,那么一年后的市場競爭格局,肯定會變。前提是病毒要懂的變弱。
3月3日,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科學評論》發(fā)表《關于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xù)進化》一文,表示,新冠病毒已經產生了149個突變點,并演化出了兩個亞型,分別是L亞型和S亞型。
如果未來真如某位院士說的那樣,新冠有可能會和流感一樣成為一種季節(jié)性的疾病,那么新冠病毒會變弱一點,不然只能像對待SARS一樣,把你消滅。
貳
分子POCT的新冠產品市場呼聲最高,竟然最后讓抗體截了道。
曾有段時間,基層防疫現場核酸檢測成為老大難,一方面醫(yī)院不具備核酸檢測能力,另一方樣本送檢周轉周期太長。這個矛盾問題的突出,恰好契合了分子POCT的概念,既能滿足檢測場景需求,又能提供核酸結果,我曾以為分子POCT的春天來了。
分子POCT的春天確實來了,但這個疫情當中卻做了個默默的奉獻者,我知道很多有新冠分子POCT產品的企業(yè)在疫情的防控當中捐獻了很多的試劑和設備,這些試劑和設備也確實對防控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美中不足的是,沒有一款產品拿證。
我想可能還差一點點..........
叁
防疫主戰(zhàn)場轉移,CE認證炙手可熱
一方面國內的疫情正在被撲滅,但是國外多地爆發(fā)疫情,據央視數據顯示,國外累計確診超2萬,這還是在診斷試劑不足的情況下。
WHO發(fā)布新冠核酸快速申請通道,而且只打算批準核酸的,之前有人問我,為啥WHO只想給核酸開快車,不給免疫開。我的直覺告訴我,可能現在國外連確診都挺難的。
在WHO快速通道公告之前,國內很多IVD企業(yè)已經在申請CE認證,比如達安基因、之江生物、華大基因等等。
我一直有一個疑問,有懂的童鞋可以留言解答一下,國外的分子實驗也是像國內的PCR實驗室一樣分為3-4個區(qū)么?還是使用分子POCT一體設備多一點?
手工PCR試劑在國外落地操作會不會有難度?
回過頭我們再看,國外疫情的進展越來越快,這個國際市場會不會帶給國內IVD企業(yè)很多機會呢?肯定的,但是機會可能會偏愛有渠道能力的企業(yè)。
肆
最后一個點,還是核酸假陰性的問題,出在核酸檢測試劑上的假陰性問題能不能解決?為核酸正名一下,不要逼得抗體都上“手術臺”了。
當大家都冷靜下來,當新冠核酸檢測產品充足的時候,對于產品質量的要求將會大大提升,這個或許是新冠有證企業(yè)的下一個考題。
當時疑似患者大量減少,市場開始萎縮的時候,新冠的核酸檢測可能會被統(tǒng)歸到疾控中心(猜測,不負責哈),正如疫情剛剛爆發(fā)時那樣,此時對于一些優(yōu)秀的無證產品或是另一種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