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消息,在 2 月 8 日舉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fā)布會上,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曾群表示,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
直接傳播和接觸傳播我們都非常熟悉:直接傳播是指患者噴嚏、咳嗽、說話的飛沫,呼出的氣體近距離直接吸入導致的感染;接觸傳播是指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接觸污染手后,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導致感染。
那么氣溶膠傳播又是什么?跟一般的空氣傳播有什么區(qū)別?對我們的威脅有多大?我們又該如何預防呢?
什么是氣溶膠傳播?
傳統(tǒng)的呼吸道相關傳播途徑中有飛沫傳播(droplet transmission)和空氣傳播(airborne transmission),飛沫傳播指感染者呼吸道中飛出的液滴(直徑>5μm)直接接觸易感者的面部粘膜引起的接觸性感染,由于飛沫直徑較大在空氣中迅速下沉,故多為近距離傳播。而空氣傳播則是泛指易感者吸入含有病原體的微粒,因傳播距離相對較遠而界定。
隨著檢測技術的發(fā)展,人們認識到在說話、咳嗽或者噴嚏時,周圍可以檢測到亞微米、超微米級顆粒,對空氣傳播認識加深,進一步提出氣溶膠(aerosol)的概念:廣義的氣溶膠指懸浮在氣體(如空氣)中所有固體和液體顆粒(直徑 0.001-100μm)的集合。而狹義的氣溶膠指能夠懸浮在空氣中的更小的固體和液體顆粒。
簡單來說:氣溶膠的本質是能夠懸浮在空中的微粒。相較于一般的空氣傳播來說,氣溶膠能懸浮得更久、飄得更遠。就好比走在路上聞到煙味,但身邊明明沒有人,這就是煙草燃燒后形成的幾百納米左右的顆粒的氣溶膠。
舉個例子
要進一步理解氣溶膠傳播,需要明確氣溶膠的空氣動力學,以咳嗽為例。
時間點①:A 產生羽流狀氣溶膠,B 同時受到大直徑的飛沫接觸和小直徑的微粒吸入,而遠距離的 C 未受影響。

(圖片來源:Jones RM, Brosseau LM. Aerosol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 J Occup Environ Med. 2015;57(5):501-8.下同)
時間點②:氣溶膠開始擴散,許多大的顆粒開始沉降,B 只吸入小直徑微粒,C 仍未受影響。
時間點③:氣溶膠進一步擴散,大顆粒沉積在地面,B 和 C 均可吸入小直徑微粒。
狹義的氣溶膠傳播指的就是時間點③C 吸入懸浮微粒的這個過程。
暴露氣溶膠后,氣溶膠在呼吸道中的沉積與微粒直徑和呼吸道部位有關,根據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提供的簡化模型,大致情況如下表格:
氣溶膠傳播,對我們的威脅有多大?
由于氣溶膠顆粒比較大,一般大于 10 微米,50 微米以上的最多,因此一般醫(yī)用口罩(或者防范霧霾的口罩)可以阻攔這種粒子。特別小的氣溶膠粒子(半徑小于 0.1 微米),重量輕,主要分布在高空(來自土壤的靠近地面),隨風飄走了,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氣溶膠質點比表面能很大,又有電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壞,存活度不高。
而對于非醫(yī)護人員而言,在實際生活中,只有達到極高數量級的閾值,部分病毒才能由黏膜進入人體。同樣,通過氣溶膠形式懸停在衣物、皮膚的病毒,只有極微小的比例能通過手部觸摸進入眼口鼻,病毒量能致病的可能性不高。
極為細小的氣溶膠質點能催化或摧毀病毒,因此害處不大。大直徑的氣溶膠質點,能吸附病毒,但只要配戴合格口罩就能防控。因此,對于氣溶膠傳播病毒,我們要重視,但不要恐慌。
醫(yī)務工作者如何預防氣溶膠傳播?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哪些醫(yī)療操作會產生氣溶膠,包括:氣管插管和拔管,支氣管鏡檢查,誘痰,心肺復蘇,氣道開放式吸痰,尸檢,霧化治療,收集鼻咽拭子,高流量吸氧,經面罩正壓通氣,高頻震蕩通氣,以及鉆牙、洗牙等口腔科操作。
單純的飛沫傳播,一般的外科口罩即能起到防護作用,而一旦明確存在氣溶膠傳播,醫(yī)務工作者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幾點:
(1)傳染源控制:給病人戴上口罩。
(2)確保將患者安置在符合要求的隔離設施中。
(3)適當使用個人防護設備(PPE),包括經過認證的 N95 或更高級的呼吸器。
此外,檢驗科臨床實驗室的生物安全問題也需要考慮到氣溶膠的風險。標本在進行離心、接種等操作時應嚴格在生物安全柜中進行,氣道來源的,如痰標本、肺泡盥洗液、胸水等更應給予充分的重視。條件受限的實驗室,應盡量做到在打開器皿、移液等操作中動作輕柔、緩慢,離心后靜置 10 min。盡量減少由于操作導致的氣溶膠播散。同時,實驗室工作人員應根據相關規(guī)程做好分級防護。
應不應該開窗通風?
若要減少懸浮的氣溶膠的影響,適當的通風措施是必要的。例如,在建設醫(yī)療設施時往往采用上進下出的層流替換房間內的污染空氣。
但需要注意,氣溶膠是相對的,當其它不適當的氣流介入時可使原本沉降的微粒(尤其是干燥后的飛沫核)在湍流作用下重新懸浮,或使原有污染氣溶膠流向非污染區(qū)域,擴大傳播范圍。
這一點對居家或辦公人群較為重要,例如居家隔離病人必須單間隔離,公共區(qū)域或其它房間自然通風時必須關閉病人所在屋子門窗。也不要采用風扇等流速高的裝置以免引起湍流,重新懸浮微粒。
大眾如何預防氣溶膠傳播?
除了開窗通風,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比如上海的這場發(fā)布會就指出居民防疫要做到「七個要」:
一要取消一切社會活動聚集,要勸阻重點疫區(qū)的親朋好友推遲訪滬計劃;
二要常開窗,多通風,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
三要做好日常家庭消毒:對門把手、桌椅、馬桶坐墊等重點部位用 75% 乙醇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四要講個人衛(wèi)生:飯前便后用流動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來洗手,咳嗽打噴嚏時用紙巾或手肘彎曲遮掩口鼻;
五要避免空氣和接觸傳播:家庭成員要避免接觸可疑癥狀者身體分泌物,不要共用個人生活用品;就餐時,公筷分餐,快進食,少說話,相互交流不宜近,避免握手和擁抱,拱手微笑講禮儀;
六要嚴格做好居家隔離:外來人員要配合相關調查,準確報告實情、主動接受隔離;需要居家隔離、觀察的,應盡量與家人分住所居住,條件有限的,要分房間居住,單間隔離,同屋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員都要帶好口罩;
七要密切關注家庭成員健康狀況,如出現發(fā)熱、咳嗽等癥狀,應自覺避免接觸他人,佩戴好口罩后盡快到就近的發(fā)熱門診就診,全力配合治療。
寫在最后
對于這個問題,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官方微博回應道:「最佳證據表明,病毒經飛沫傳播。而飛沫較重,難以在空氣中漂浮。但此病毒是一種新病毒,我們將繼續(xù)監(jiān)控任何可能的傳播方式?!?/span>世界衛(wèi)生組織駐華工作組也在持續(xù)評估WHO方案是否有效,暫時沒有見到世界衛(wèi)生組織調整相關建議。
美國疾控中心、歐洲疾控中心、英格蘭公共衛(wèi)生署等機構也先后發(fā)布各自的日常生活防護指南,核心內容仍然是防范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
這些建議都表明,做好現有防護措施能夠幫助我們有效防護新冠肺炎,我們需要對此引起充分的重視,但暫時不必對于氣溶膠這類次要傳播方式過于擔憂。
本文首發(fā)于:呼吸時間(ID:DXYchesttoday)編輯:飛騰題圖:站酷海洛
參考文獻1. Tang JW, Li Y, Eames I, Chan PKS, Ridgway GL.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aerosol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n and control of ventilation in healthcare premises.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06;64(2):100-14.2. Jones RM, Brosseau LM. Aerosol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 J Occup Environ Med. 2015;57(5):501-8.3. Tellier R, Li Y, Cowling BJ, Tang JW. Recognition of aerosol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us agents: a commentary.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9;19(1):101.4.?//www.cdc.gov/infectioncontrol/basics/transmission-based-precautions.html